“看了展览,我很感动,展览很难得,700多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并展示,源于中意两国人民对人类文化遗产始终不渝的热爱,更为文明交流互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5月4日,来自江苏的王先生看完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后向记者表示。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是4月2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
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视频……
“共同礼敬历史文明”“共创文物追索典范”“共聚文明互鉴之光”三大部分展览内容,不仅展示了700多件意大利返还中国的流失文物,还展现了中意两国灿烂的文明,各自拥有的世界遗产;中意两国政府通过在法律制度建设、专业队伍培养、国际执法合作等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促成大量珍贵文物回归的经过;以及近年来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形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这批文物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种类丰富多样、保存状况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徜徉徘徊其中,仿佛能眺望史前曙光,遥想汉唐烟火,远追宋元风骨,掬揽近世光华。”历史爱好者李月表示,这些文物万里归来,今天能在这里看到它们,是中意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观众姚可在展厅文物返还相关的视频前驻足良久,“中意两国文物返还协议的签署、返还文物的点交、包装、运输、鉴定等环节在视频中一一展现,让我们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了这批文物的回家之路,更要感谢这个展览,再次见证了中意之间的情谊。”
赵女士是带着12岁女儿来看展的,赵女士边看边给孩子讲解文物的年代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孩子不断地点头。她觉得通透的层级式的廊架展示很好,让整个空间宽敞,文物呈现让人更震撼,高低错落的展示能让不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可以较好地欣赏到这些文物。
在中国的世界遗产和意大利的世界遗产展示板块前,刘先生正在给他即将高考的儿子讲解着遗产地背后的历史知识。“展厅是很好的学习的地方,展览生动、直观,人文历史知识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和记住,能弥补书本的不足。”
专门来参观此次展览的王先生觉得,不仅看到了精美的文物,也看到了文物回归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这也在提醒我们要更好地保护身边的文物。
展览开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很多观众更是慕名而来。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关部门统计,“五一”假期4天共接待观众123444人次。
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意大利期间,与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了,中意双方签署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796件中国文物开启回家之路。在参观其中的部分文物时,习近平主席说:“我们要为这批文物办一个展览,并等文物鉴定之后再选择方案、决定去向。好好宣传,让中国人民都知道这份情谊!”
4月24日,“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4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意大利总理孔特时特别指出:“我深感意大利各界对发展对华合作的热切期待以及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意方宣布归还查获的700多件流失中国文物,也引起中国人民热烈反响,相关展览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4月28日中午,意大利总理孔特专程赴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孔特总理高度评价展览,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表示钦慕。他指出,中意两国在源远流长的经贸、文化等交流中形成了亲密的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也促成了此次文物返还的实现。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中意两国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精神和心灵上的相通。(徐秀丽)